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信息名称: 以贡献促共建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信息索引: 360A14-07-2007-0050-1 生成日期: 2007-03-09 发文机构: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
发文字号: 信息类别: 高等教育
内容概述: 咨询会综述、报道

以贡献促共建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高水平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水平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采取了院校合并、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及“985工程”和“211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其中“部市共建”、“部省共建”在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1年9月,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了部市重点共建重庆大学协议,为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与重庆直辖市地位相称的标志性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共建5年来,在教育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学校秉承办学传统,坚持特色兴校,紧紧抓住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稳步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起点、高效益地建设了虎溪新校区,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综合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扎根重庆、服务西部”的特色更加显明,为重庆市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知识、技术和智力支撑。

  一、传承优秀办学传统,确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办学定位

  办学思想和宏观战略从来都是决定性的,决定着大学发展的方向。大学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进行超常规的谋划。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必须从全局性、前瞻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出发确定办学定位与目标。重庆大学建校初期的创办者们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宣言和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办学目标,这是重大人77年来始终秉承的宗旨和奋斗的目标,成为了重庆大学履行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办学传统。

  重庆大学是目前重庆唯一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肩负着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历史责任与特殊使命。让重庆在长江上游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窗口”和辐射作用,是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重要战略意图之一。因此,学校紧密围绕重庆市“科教兴渝、富民兴渝、人才强市,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定位。在办学实践中,坚持以贡献促共建,政、产、学、研紧密合作,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联盟,通过卓有成效开展与企业、政府间实质性的战略合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升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的水平和质量。

  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谱写具有区位特色的办学新篇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高校面向新世纪、谋求新发展的根本需要。在打造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重庆大学立足实际,紧扣“想企业之所想,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这个主题,坚持“以贡献促共建,以互利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营造出了共进双赢的良好氛围,有效推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1.发挥综合优势,支撑地方政府的战略决策

  一所大学所处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重庆大学坚持把地方的需要作为行动的依据,在重庆市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后,立即组织专家围绕四大重点产业,针对科技平台、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战略性课题开展系统研究,及时向市政府提出建议,并与市政府共建了一批基地;主动整合建筑、规划、市政等学科优势,无偿承担了40多项新农村建设中的城镇规划设计工作,并派专家驻镇指导;围绕“推进三峡库区环境与经济建设”,组织专家组就库区水质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边坡退耕还林、污染治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专题报告,供市领导决策,并组织专家组、博士团深入库区与区县政府对接,推进成果转化。这一系列跟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调整学科布局,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发展

  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只有贴近实际,立足校情,找准服务点,才能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才能有所为。因此,重庆大学在“九五”、“十五”期间,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先后开设了车辆工程、制药工程、景观建筑设计等30多个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急需的本科专业。同时,优化提升与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机械、建筑、电气、土木、采矿及材料等传统优势学科,着力建设与重庆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及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等12个学科,为加快推进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调整重庆市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培养输送人才,支撑地方建设智力需求

  当今和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对于作为“知识经济的动力源”的大学而言,不仅应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而且应努力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摇篮,提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的智力支撑。据此,学校积极探索校企、校地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根据地方经济和企业单位发展的需求,通过联合开办研究生分院,举办各类学位班、进修培训班,积极开展面向地方和企业单位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合作,为地方、为企业单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做了大量的工作。近3年为重庆市培养、输送本科毕业生10000余人,研究生2500余人,成人教育毕业生、网络教育毕业生12000余人,制造、建筑、软件等行业工程硕士1700余人,高水平经济、管理类人才3000余人。开办了“机械工程及工业工程硕士课程进修班”、“监理工程师岗位培训班”等300余期高层次继续教育及岗位培训班,共计结业2万余人次。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干部到重庆市区(县)挂职锻炼70人;派出了20余名年轻的博士、教授到长安公司、四联集团和建设集团等大型国营企业兼任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技管处副处长和分厂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4.组织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重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重庆要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必须切实推进国际化进程。因此,学校积极与市外办、外经委签订协议,全面参与重庆市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共同推进重庆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主动为“礼仪重庆、知识重庆、魅力重庆”增光添彩。近5年来,学校接待外国专家、学者共计2000余人次,成为市政府邀请的政要、驻华使节、跨国公司总裁以及各类专家学者前来访问、演讲的主要场所。学校还与政府共同承办了多个对重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型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其中,发起并承办的“中意大学/企业合作创新高层论坛”,促进了重庆市与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友好合作,促进了中意双方相关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多方联系,促成了意大利第二大企业集团——芬梅卡尼卡企业集团进入重庆。被重庆市市长王鸿举誉为“学校搭台、政府唱戏”的典范。

  5.真诚服务,赢取地方政府的倾力支持

  按照“政府有需求,学校有行动”的原则,学校紧密围绕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和阶段目标,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赞赏和大力支持。“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市政府通过各种渠道配套支持学校学科建设8200万元,远大于1∶1的配套比例。在“985工程”一、二期建设中,市政府承诺对985工程一期建设按1∶0.8的比例配套2.4亿元,对985工程二期建设按1∶1的比例配套3亿元,支持重庆大学的建设。目前,已到位4.0152亿元(其中货币资金1.08亿元,土地优惠2.9352亿元),剩余约1.4亿全部用货币资金支付。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将重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纳入重庆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明确给予重点支持,为重庆大学的未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坚持走政产学研合作之路,打造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政、产、学、研结合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创造政府、企业、研究单位和高等学校相互依靠、密切合作、共谋发展的有效机制,更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最佳契合点。重庆大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政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理念,有效拓展了研究型大学办学的新空间。

  1.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政产学研合作的坚实制度保障

  组织制度不健全,往往会造成政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随意性,最终使合作流于形式。重庆大学自1982年以来,先后与20个大型企业(集团),近200个企业(集团)、地区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较紧密的、双方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1992年提出并实施了“点(与30个以上大型企业合作)、线(沿长江三峡经济区上下扩展)、面(立足重庆、四川、西南、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使政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进一步扩展和深化。1993年4月,原国家教委确定重庆大学为办学体制改革的试点学校。1994年1月,原国家教委正式发文批准重庆大学成立了委属高校中的第一家校董会。如今,董事单位已经发展到包括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香港美视电力集团等在内的,覆盖渝、川、云、贵、桂、鄂等地区的30家企事业单位,相互之间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长期稳固关系。12年来,重庆大学运用校董会这种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在教育部、重庆市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政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发展。

  2.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是实现政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教育只有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重庆大学始终把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作为加强与地方、董事单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

  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科技合作。12年来,学校先后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合作项目400余项,有一大批合作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复合共生矿冶金科学及综合利用工程”项目的研究,使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和办学实体。学校先后与董事单位合建了“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研究所”、“金属材料研究所”、“工程机械CAD研究中心”、“模糊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实体,与美视电力集团合作创建了美视电影学院。既有效地支持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也扩大了政产学研合作领域。

  参与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学校先后建立了汽车工程研究院、先进机械系统与装备国家实验室,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工程、新材料和能矿资源等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基地,为重庆市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加工业等提供系统技术研究、技术创新平台以及关键技术和应用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与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学校主动承担了开县、秀山、奉节三个贫困地区对口扶贫任务,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一批专家团队从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为政府形成正确决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与重庆市城镇化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土建专业的独特优势,依靠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一大批精品工程。学校根据重庆市特有的山地地貌开发的实际需求,划拨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科研团队在山区地基基础与地质灾害防治、地下结构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隧道工程灾害控制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山区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

  3.优良的外部环境是政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的关键

  政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依托企业”的思路,积极面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进一步扩展政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学校始终以服务面向定位为统领,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结合与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模式,与扩大科研领域、提高学术水平紧密结合,与西部大开发、科教兴渝、服务三峡库区建设紧密结合”,赢得了市政府和董事单位的一致认同与支持。

  实践证明,学校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而政府的支持力度则取决于学校贡献的大小。只有正确处理服务与支持、贡献与共建以及合作与发展的关系,学校才能在共建过程中提升办学层次、服务能力、综合实力与社会声誉。学校应高度重视建立和发展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友好合作关系,努力构建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形成“政府有需求,学校有行动;学校有困难,政府有支持”的和谐共建环境。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发布日期:2008-04-25  下载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