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名称: | 2003-200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 ||||
信息索引: | 360A16-09-2004-0450-1 | 生成日期: | 2004-08-16 | 发文机构: |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
发文字号: | 信息类别: | 教育信息化 | |||
内容概述: | 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概况 |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能够为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003—2004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教育界、科技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前期建设的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结题验收,并开始为教育科研领域服务;同时,新一轮建设的总体规划、前期调研迅速展开,《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由国务院批转实施,CERNET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及时调整;“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ChinaGrid)”、“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教师网联”、“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批重大应用与示范项目立项建设,或赶超世界先进信息技术,或满足现实迫切需求,已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果;资源建设在大力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共享和整合;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深入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与国际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一、项目验收与总结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重大建设工程。该工程主要由教育部科技司、高教司等相关司局负责组织实施实施,重点设立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标准化研究与制定、关键技术攻关、远程教育试点等重大专项,以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2003年以来,我部组织专家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资源建设和标准化建设项目共60多项进行了分批验收。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4年来,国家共投资4.6亿元,大大提升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推进了我国教育的信息化,加快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的成功建设、扩展扩容、互连互通,已形成初具规模“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构架;在资源建设方面,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初步形成了我国现代化教育资源体系的雏形;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走在了国内前列;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解决了困扰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难题,开创了东西互动、资源共享的全新网络联合办学模式,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方面,初步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为异构系统的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以及网络教育试点等多项重大应用,初步发挥了基础网络设施和资源建设的投资效益。
虽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就巨大,但我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现实水平,距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和实施之际,从2003年9月起,我部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从组织管理、立项实施、经费投入、建设成果、经验教训、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描述和系统总结,为以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重大规划与宏观管理
(一)《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顺利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2002年底,教育部开始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教育信息化部分单列一个专题,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起草。经充分调研、认真起草、广泛征求意见、不断凝练和完善,2003年底,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最终文本。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为其中六大工程之一。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为满足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制定,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原则和整体构架,从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全局勾勒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蓝图,符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对于指导今后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该工程中的“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二期建设的资金筹措和前期调研工作已经开始。通过召开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研讨会以及实地考察等形式,对一期建设的中国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三所高校的大学数字博物馆进行了中期检查;总结了一期建设经验教训,研讨起草了二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方案,提出了按学科建设的更为合理的思路。现正在为二期建设的启动做前期的考察和调研。
(二)CERNET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
CERNET自1994年建设以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过于依靠若干部属高校,随着网络建设和应用的纵深发展,逐步暴露出了网管质量不高、服务水平较低、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积极、接入中小学困难较大等问题。
2003年7月,周济部长主持召开了“CERNET部长专题办公会议”,做出了调整CERNET管理体制的重大决定,制定了具体的调整措施。9月和12月,我部先后向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部属各高等学校发文,调整了CERNET领导小组和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吸收了部分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领导作为管理委员会成员,加强了对CERNET的宏观管理,初步理顺了CERNET管理体制,调动了省级教育部门参与CERNET建设的积极性,为深化CERNET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CERNET良性、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一)“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CERNET高速地区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通过211工程一期、《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建设,CERNET已建成了容量可达40G的CERNET高速传输网,主干网速率达到2.5G、地区网速率达到155M,建成了拥有38个主节点的CERNET基本框架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并有100多所高校以100~1000M的速率高速接入。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目前,CERNET主干网部分线路已经饱和,DWDM高速传输网不能通达我国西北、西南以及东南沿海,在传输能力、地区网带宽、安全保障服务等方面远不能满足我国教育和科研的发展需求。
为此,教育部以“十五”211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了“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CERNET高速地区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立项工作。
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CERNET高速传输网扩容、高速地区主干网、主干网运行安全基本保障系统、以及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等专题。项目建成之后,CERNET高速传输网2.5G链路节点数量将从目前的7个扩展到20个; G比特交换能力主节点数量也从目前的7个扩展到20个;将建成主干网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完善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该项目将进一步提高CERNET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资源共享程度;增强CERNET为学校提供接入服务的能力;为其他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基础服务平台,为 “211工程”建设和 “十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ERNET部分;
1.立项建设
鉴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缺乏大规模下一代互联网高速试验环境的现实,为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与网络建设方面紧跟国际步伐,2003年8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八部委“关于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有关工作的请示”,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随后,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对“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承担单位进行了招标。CERNET以第一名中标,建设CNGI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学术性核心网CERNET2和CNGI北京国际/国内互联中心。
CERNET2主干网将采用纯 IPv6技术,连接分布在13个城市的G比特核心接入节点,为CNGI的研究与试验用户提供下一代互联网连接与应用服务。建成后的CNGI示范网将形成我国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及其应用研究的开放性试验环境,成为研究下一代互联技术、开发重大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设施。
2.建设进展
2003年10月,连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速率为2.5Gbps的CERNET2试验网开通试运行,为CERNET2项目的初步设计、设备招标、网络建设与运行、技术试验与应用示范等提供了必要的网络基础。2004年3月19日,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主持了CERNET2试验网开通仪式,正式向用户提供IPv6服务。
CERNET2试验网实现了与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建立的NSFCNET、国家863计划支持的863-IPv6、国家发改委支持的中日IPv6试验网IPv6-CJ等试验网的互联;通过地址转化实现与CERNET以及其他互联网的互联;实现了与北美Internet2、欧洲GEANT和亚太APAN的45M互联。目前,正在争取与欧洲学术网、美国学术网、日本学术网实现带宽为622M~2.5G的高速互联。
基于CERNET2试验网正在开展IPv6网络管理、IPv6网络测量、IPv4到IPv6的过渡、IPv6组播及其视频应用、IPv6搜索引擎等IPv6技术研究与试验,并为高校接入CERNET2做好了准备。
目前,已完成CERNET2和CNGI-6IX项目的初步设计,正在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准备CERNET2主干网部分核心设备的招标工作。2004年底,将开通覆盖13个城市、主干速率2.5—10G的CERNET2主干网,接入高校150所以上;建成北京国内/国际互联中心CNGI-6IX,实现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45M以上连接,为国内其他建成的CNGI主干网提供国内/国际互联服务;将基于开通的CERNET2主干网进行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开发2~3个IPv6示范应用系统。
四、重大应用与示范
(一)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ChinaGrid)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新的里程碑,网格技术已经成为全球信息技术的研发热点。我国高校拥有丰富的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但共享不充分,协同不足,迫切需要利用网格技术,全面提高硬件、软件、信息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近年来,CERNET发展迅猛,使服务于教育科研的网格建设成为可能。
ChinaGrid从2002年9月开始筹备,旨在基于CERNET的网络传输基础,利用高校丰富的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形成高水平、低成本的、服务于国家教育科研的大平台,并争取在网格计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ChinaGrid首批有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12所高校参加,将逐步扩展到全国大、中、小学和其他教育科研机构。
ChinaGrid的设想是:建设上述12所高校的计算网格主节点,并逐步扩展节点单位;建立聚合能力超过每秒6万亿次量级的、总存储容量超过60TB的教育科研网格,并不断接纳新的计算资源与各种教育资源和科学数据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网格服务支撑平台与面向CERNET的公共网格服务体系;研发ChinaGrid服务支撑平台标准;开展计算网格及信息服务网格典型应用示范。
2003年1月,ChinaGrid列入“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内容,经费2000万元。2003年10月,ChinaGrid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专家答辩。
为有效推动项目建设,ChinaGrid层层签订了建设合同,建立了参建单位及专家的动态调整机制和定期国际考察制度,以掌握最新国际网格发展动态,参与国际合作。目前ChinaGrid与HP、Intel、IBM、微软、Sun、Oracle等国际著名IT公司在网格基础设施与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ChinaGrid密切关注国际网格标准化组织工作,每次GGF会议均派两位专家参加,掌握国际网格发展动态。ChinaGrid专家是中国网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中国网格标准工作组的组长与副组长均由ChinaGrid专家组成员担任。
ChinaGrid已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得到了国际业内的重视和高度评价。目前,已确定了具体建设内容、技术方案和各校建设分工;出台了经费分配与使用方案。各高校的计算网格平台建设已经开始。正在开展图像处理网格、生物信息学网格、大学课程在线网格、计算流体力学网格、海量信息处理网格等五大专业网格的典型应用示范。
ChinaGrid的远期目标是建设100个专业网格, 100个重点学科网格、大学数字博物馆网格、数字图书馆网格、教学实验网格和覆盖全国的远程教育网格公共平台,通过网格技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将ChinaGrid建成世界上最大、最先进、最实用的网格。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综合功能,为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2003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规划方案》。根据各地经济、教育发展现状,从2003年起,国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五年共50亿元,采用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进行建设。地方配套50亿元,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东部地区由各省、市投资,中部地区中央和地方按1:2配套,西部地区中央和地方按2:1配套。
为贯彻国务院领导 “统一规划、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重点突破”的指示精神,三部委先后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试点示范项目中央投入专项资金3.64亿元,为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村中小学建教学光盘播放点3万多个,卫星教学收视点5000多个,计算机教室380间。目前,试点示范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已经顺利完成,进入设备的发货、安装和调试阶段,预计8月底全部完成,秋季开学后投入使用。
2003年,中央投入专项资金10亿元,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覆盖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部6个省和东部1个省共20个省级单位,将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20977个,卫星教学收视点48605个,计算机教室7094间。目前,各省方案已制订完毕,设备供应商和集成商的资格预审已经完成,各省的设备招标工作已全面展开。
(三)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建设
电子政务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对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建设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组成部分。
2003年6月,教育部组织专家起草了《关于加强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和《关于教育监管与服务系统建设的进一步说明》,对03-07年教育政务信息化进行了总体规划。
2004年7月,教育部成立了教育政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全面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同时,教育部办公厅向各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部属高校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建设的通知》,印发了《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建设实施办法》,开始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试点。该试点工程将在部分地区和学校构建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开展应用系统建设,努力探索电子政务与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及管理体制的创新途径,以带动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
(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为整合全国教师教育优质资源,促进优势互补,构建一流的教师教育平台,开展大规模教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构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2003年5月,教育部开始筹备建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下简称"教师网联")。
教师网联的参加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院校以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电视台、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
2003年8月,“教师网联”向全国征集优秀教师教育课程教材资源,月底进行了遴选和评审。2003年9月6日,在教育部师范司主持下,举行了"教师网联"成立新闻发布会,教师网联正式成立。9月8日,教师网联门户网站(www.jswl.cn)正式开通。在教师网联启动的同时举行了全国征集优秀教师教育课程教材资源展示活动,向全国推荐优秀教师教育课程教材资源。2003年12月19日,“教师网联”首次面向全国发布教师学历教育联合招生简章,8所师范院校和中央电大联合招生,课程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受到热烈响应。
(五)部队士官远程教育
2000年3月,解放军总参谋部与教育部就部队士官远程教育合作事宜进行了磋商。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充分肯定了士官制度的改革和提高士官队伍科技素质的必要性,并强调“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随后教育部和部队合作,组建了中央电大八一学院,依托中央电大开展士官远程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也十分关心士官远程教育工作,于2003年做出批示:“开发好、利用好、管理好国家教育资源,推动部队士官远程教育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000年秋,中央电大八一学院在北京军区两个师进行了试点,共招生1000余人。2002年春,试点扩大到全北京军区。2004年,在海军、兰州军区两个大单位以及成都军区、空军等部分边缘分散单位展开。目前,在军、师、旅、团级部队共建立教学站点400余个,先后参加学习的士官学员近3万人。2003年,中央电大八一学院423名学员毕业,获得了教育部电子注册的中央电大学历证书。2003年9月,中央电大八一学院作为为部队服务的院校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软件展”。陈至立国务委员、李岚清同志、周济部长、吴启迪副部长等参观了中央电大八一学院展台。
为兼顾提高部队战斗力、士官完成本职工作和增强转业后就业竞争能力等3方面的需要,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2003年12月,中央电大八一学院开展了职业资格培训,受到广大士官的热烈欢迎,首批开设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8种国家统考职业。
五、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
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开展,成绩显著。目前,已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研制了标准测试平台,建立了测评中心,促进了标准的推广与应用。
2003年7月,在教育部科技司积极推动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提交给国家标委会的10项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委会正式批复立项实施。9月,教育部制订的《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对加快卫星网络教育的发展,提高传输网的传输质量和接收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撰稿:教育部科技司 冯吉兵
审定: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信息化处处长娄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