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信息名称: 2005-2006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信息索引: 360A16-09-2006-0416-1 生成日期: 2006-08-11 发文机构: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发文字号: 信息类别: 教育信息化
内容概述: 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概况

2005-2006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主要进展

  我部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立了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在“985工程”、“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规划和建设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重点持续支持。2005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资源整合、应用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应用初见成效

  开展了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68所)。正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通了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开通了全国职业学校远程评估信息系统,设立了国家级远程职业教育试点学校。陆续开展了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网格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重大应用。基本建成教育系统办公信息网,初步实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政务信息交换。高等学校已普遍建立校园网站,提供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和综合服务,积极开展了网上教学和信息化管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办学效率和水平。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取得重大进展,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超过15万亿次和150TB,发布了世界领先水平的网格中间件系统(CGSP),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为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网络教育稳步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网络高等教育累计注册420多万人,在读学生近300万人。从03年开始,网络教育规模年增长近100万人,占当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5%以上。设置了153种网络教育专业,覆盖10大学科门类,涵盖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升本科、第二学位等学历教育及各种非学历教育。67所普通高校设置了300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800个校外学习中心为20多所试点高校开展支持服务,中央电大批准2800多个教学中心(站)参与试点工作。已建成国家级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试点学校4所,其省级分校130所,地(市)级分校668多所,县级分校(站点)5200多个。审核批准了10多家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和培训,涉及会计、IT、企业管理等专业领域。

  (二)资源体系雏形基本形成

  开发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近800门)、职业教育资源库、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政务信息资源库、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等,形成了一批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10个)。初步建成了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等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

  “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建成了18家大学数字博物馆,并在网上公开发布(http://dmcu.nju.edu.cn/),初步形成高效的共享机制和统一的共享平台,数字化藏品资源总量超过10万件,其标准规范和技术水平走在国际前列,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科普起到了很好的支持服务作用。2005年,大学数字博物馆成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国数字科技馆”的重要建设内容。

  06年8月,“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验收,建成了重点学科的信息服务体系支撑平台,扩大并完善了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完成了分子生物等8个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系统扩容建设,新增了文学等6个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系统,信息资源总量达到6.3TB。

  06年8月,“十五211公共服务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通过验收,建成了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高校成员馆达到280多个,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80T字节,包括113.5万册的中外文数字图书、34000多种中外文电子期刊,25万篇中外文博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可检索至少281个高校图书馆不同类型馆藏的70多个二次文献数据库。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过百家。

  06年8月,“十五211公共服务体系——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通过验收,初步建立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分层次的资源共享系统。33所高校的138台大型仪器设备信息上网,仪器改造和对外开放服务取得明显成效;4所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实现了网络化运行,计量认证样品和测试数据实现网上传递;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门户网站建设已完成,支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上申报和网上评审。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

  国家级主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

  CERNET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教育科研网和中国第二大互联网,其主干网带宽和路由技术国际先进。06年8月,“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GERNET高速地区网建设通过项目验收。目前,CERNET已拥有光纤3万多公里,高速传输网2万多公里,建成速率为2.5-10Gbps的高速主干网和速率为N×155M—2.5G的中高速地区网,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座城市,联网高校、教育机构、科研单位1800多个,用户2000多万人,国际出口带宽超过3G,与国内其他互联网互联带宽超过12G。

  CEBsat以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具有交互功能的远程教育专业服务网。05年以来,在继续CEBsat升级改造的同时,为构建覆盖全国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正与国防科工委积极谋划发射远程教育专用卫星。目前,专用卫星的需求论证报告和设计方案已通过审查。

  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建成试运行,规模由原设计的13个城市扩大到20个城市25个节点,速率达2.5—10 G,目前已接入70多所高校,开通了国内/国际互联中心,连接国内CNGI六个主干网,与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国际下一代互联网实现了155M以上的高速互联,成为我国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下一代互联网重大应用、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设施。

  CERNET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05年9月,CERNET中标负责管理和运行第二代跨欧亚信息网络TEIN2主干网,这是中国的科研管理机构首次被授权管理国际性互联网络,也是国际上对我国管理并运行大规模学术网络能力的肯定。

  校园信息化设施建设。90% 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约35%的中职学校基本建成校园网。多数高校校园网已连接到校内主要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建立了网络中心和多媒体教室。中等职业学校配备计算机65万台,生机比约18:1,60%以上的中职学校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和实习场所。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约719万台,生机比约27:1。截至05年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教学光盘设备29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6万余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2.5余套,覆盖中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点6.7万个,农村小学16万所,农村初中3万多所。

  (四)标准化建设成绩显著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负责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规划、引进、研究、编制、评审及推广应用工作。

  CELTSC大力推进了标准研究制定与推广进程。已发布40多项标准,初步构筑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为异构系统的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奠定了基础。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各类标准培训班,启动标准化测评与认证工作,促进了标准的推广应用。CELTSC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是ISO-SC36委员会和IEEE LTSC的国家团体成员,被ISO确定为其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起草者之一,正与欧盟合作研制网络教育服务质量方面的国际标准。

  (五)关键技术研究取得创新成果

  在天地网结合、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网络教学等方面,解决了阻碍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05年以来,基于CERNET2,高校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领域已取得若干技术创新成果,包括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纯IPv6试验网,支持国产IPv6核心路由器占领重要市场,首次提出“真实IPv6源地址网络寻址体系结构”,首次提出“IPv4overIPv6的过渡策略等。05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69项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试验、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其中由高校牵头的项目20余项,成为国家发展下一代互联网、进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网络教育需求;资源分散,标准不一,缺乏有效整合与共享;信息化人才培养不适应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大;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水平不高。

  【“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展望】

  强化组织协调、统筹规划与归口管理,逐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大力发展各级各类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遴选、集成、整合与共享保障机制,提高资源开发质量与共享服务水平。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抓好下一代互联网、教育科研网格、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体系,规范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行为。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训,探索教育信息化集成服务模式。

  到2010年,基本解决现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凸显的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不适应发展需求,资源少且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应用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等重难点问题。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资源与应用的集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升现有教育与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发布日期:2008-04-25  下载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