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名称: | 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的通知 | ||||
信息索引: | 360B12-99-2004-0301-1 | 生成日期: | 2004-05-25 | 发文机构: |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 |
发文字号: | 教电馆〔2004〕37号 | 信息类别: | 其他 | ||
内容概述: | 举办“大奖赛”的通知:“大奖赛”指导思想、指导单位、主办单位、组织委员会名单、赛事指南。 公布“大奖赛”获奖名单的通知:公布获奖名单、最佳组织奖名单、获奖作品名单。 |
教电馆〔2004〕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计划单列市电教馆,新疆兵团中小学电教馆,有关部委教育司电教中心:
经教育部批准,“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以下简称“大奖赛”)继续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合举办。
“大奖赛”分为初赛、决赛两个阶段,参赛对象主要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初赛原则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本地区组织评比。各地初赛选送作品经专家评审后,将从12月3日起在北京进行决赛,并于12月8日在北京举行颁奖仪式。
“大奖赛”从1997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七届,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本领域具有品牌效应的重要赛事,对推动全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引导教学应用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将《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工作方案》下发给你们,请各单位高度重视本届“大奖赛”的各项工作,将评比竞赛作为推进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抓紧时间认真做好学校参赛的组织、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水平。选送的参赛作品请于10月31日前报送“大奖赛”组委会。
“大奖赛”的重要信息将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网站http://www.ncet.edu.cn.‘8th CIETE专栏上公布,欢迎查询、下载。下载后请用WinRAR3.2或WinZIP8.1相关解压软件解压。
“大奖赛”组委会地址: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606室 中央电教馆网络建设部
邮 编:100031
电 话:66490951
联系人:孙季翔 冯策
中央电化教育馆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二○○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工作方案
主办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一、组织机构
1.组织委员会:
名誉主任:陈小娅(教育部副部长)
名誉副主任:谢焕忠(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李天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
名誉委员:韩绍祥(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刘志鹏(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
主 任:陈志龙(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
王晓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副 主 任:王珠珠(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
秘 书 长:董爱平(中央电化教育馆网络建设部主任)
陈 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信息处处长)
2.评审委员会:
主 任:何克抗(北师大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技术博导)
副主任:游泽清(天津师大教授)
王本中(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委员:(略)
二、分组
1.基础教育组
2.职教和高等教育组
三、奖项设置
1.基础教育组:
参 赛 类 别 |
奖 项 等 级 |
名 额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 (录像课+文字说明) |
特等奖 |
1 |
一等奖 |
8 |
|
二等奖 |
16 |
|
三等奖 |
32 |
|
优秀奖 |
64 |
|
多媒体课件 |
特等奖 |
1 |
一等奖 |
10 |
|
二等奖 |
25 |
|
三等奖 |
50 |
|
优秀奖 |
200 |
2.职教和高等教育组:
参 赛 类 别 |
奖 项 等 级 |
名 额 |
网上课程 |
特等奖 |
1 |
一等奖 |
3 |
|
二等奖 |
6 |
|
三等奖 |
12 |
|
优秀奖 |
20 |
|
多媒体课件 (含单机版、网络版) |
特等奖 |
1 |
一等奖 |
5 |
|
二等奖 |
10 |
|
三等奖 |
30 |
|
优秀奖 |
60 |
3.组织奖:45名(其中省级单位15名;地、市级单位10名;各级各类学校20名)。
4.证书、奖牌
基础教育组所有奖项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颁发证书、奖牌,优秀奖颁发证书。职教和高等教育组所有奖项均由中央电化教育馆颁发证书、奖牌,优秀奖颁发证书;组织奖颁发证书、奖杯;奖品另定。
四、参赛对象
各级各类学校,有关部委、行业所属教育培训部门等单位均可组织教师报名参赛。
报名者必须是该单位授权选派的人员,所有参赛者必须是参赛软件的合法拥有者,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作品应符合教育部教学改革的要求。已在全国大赛中获过奖的作品不再参赛。
欢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组织作品参赛。
五、参赛办法
1.基础教育组参赛作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电化教育馆组织实施。
2.职教和高等教育组参赛作品均可直接报(送)“大奖赛”组委会。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军训部和武警总部训练部所属院校参赛作品通过其有关上级单位报(送)“大奖赛”组委会。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化教育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军训部和武警总部训练部报(送)的参赛作品不超过50件;计划单列市电化教育馆和各高等学校报(送)的参赛作品不超过10件;各职业学校报(送)的参赛作品不超过2件。送交作品时连同报名费一起上缴“大奖赛”组委会。报(送)参赛作品的截止日期为2004年10月31日,以当日寄发的邮戳为准,逾期不再评审。
5.职教和高等教育组“多媒体课件”和“网上课程”每件作品缴纳报名费200元;基础教育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多媒体课件”每件作品缴纳报名费100元。
六、报送作品要求
1.报送作品须提交参赛报名表(见附件4)及作品光盘、作品简介、设计说明。
2.递交的每件参赛作品须单独刻录在一张光盘上,即一件作品一张光盘。要求递交的光盘无病毒,运行良好。同时递交软件的安装使用说明书。
3.各单位报(送)参赛作品时,应打印“参赛入选作品明细表”(见附件5)一份。务请附各单位联系人姓名及家庭电话、移动电话,以便及时通知入选作者到会答辩。入选作者名单将于11月25日左右通知并同时在网站上公布。
七、其它:
(1)银行汇款
账户名称:中央电化教育馆
开户行:北京市商业银行营业部
账号:01090520500120109074542
(2)邮局汇款
联系地址: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60号606室“大奖赛”组委会(邮编:100031)
联系人:孙季翔 冯策
附件:1.“多媒体课件”的参赛要求及说明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参赛要求及说明
3.“网上课程”的参赛要求及说明
4.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参赛报名表
5.省市参赛入选作品明细表(样表)
6. 关于作品编号的说明
附件1
“多媒体课件”的参赛要求及说明
一、多媒体课件的界定
多媒体课件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将图、文、声、像等媒体有机地结合,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软件。
多媒体课件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
1.单机版是指在单机上运行的多媒体课件;
2.网络版是指采用Web等技术开发,用于网上运行的多媒体课件。
二、制作要求
1.视像、动画、声音等均应尽量采用通用格式。
2.运行环境不低于Windows98操作系统。网络版多媒体课件应能用Web浏览器播放。
3.资料的引用应注明来源,参赛作品应无任何版权异议和纠纷。
三、作品设计要求
多媒体课件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要求在教学设计、内容呈现、技术运用、艺术效果和创新性等方面符合下述要求:
1.目的性。教学对象和目标要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材要适当,逻辑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策略合理,有助于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2.科学性。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内容呈现的结构应能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满足教学要求。素材选用恰当,表现方式简捷合理。
3.技术性。媒体选用恰当,设计必要的交互,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学习进度可控,学习路径可选,交互参数可调。程序运行稳定,无故障,响应及时,播放流畅。操作简便、快捷,符合习惯,交互标志明显。导航、检索、帮助要方便合理。
4.艺术性。构图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统一。语言简洁、生动,文字清晰、版式规范、字体运用恰当。视像、动画形象生动,声画同步,有感染力。
5.创新性。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运用新技术并使用得当。
附件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参赛要求及说明
一、参赛模式
本届参赛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简称“整合课”),其教学资源可从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出版物等渠道获取。
教学环境可选择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或其它具有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场所。农村学校可选择在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教学环境上课。
二、参赛要求
1.本届基础教育组报送的科目限定为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实践课,以后每年选择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地开展评选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限报送四节“整合课”(可在限定科目内自选),每节课为一标准课时,已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的“整合课”不再参赛。
2.参赛的“整合课”应该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运用教学设计原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学科教学的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突出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作用。使信息技术由辅助教学手段发展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4.“整合课”力求在教学设计上创新,有鲜明个性。提倡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目标和信息素养目标,选择适用的技术,使之在日常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
5.“整合课”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着力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均学有所得。
6.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好。
7.参赛的“整合课”要求采用双机位拍摄,不低于DV格式质量,每个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并须转为VCD光盘,报送2份。“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等文档资料用A4纸打印,报送6份,一定要同时提交电子文档(Word格式)。凡报送资料不符合要求的,将失去参赛资格。
三、决赛说明
本赛项将在各地报(送)的“整合课”中评选出30件作品入选决赛。入选教师在决赛地点现场演示入选的“整合课”,介绍教学设计创意,回答专家组专家和现场观众提问。演示、介绍、答辩过程后,大会将综合专家组评分和现场观众意见确定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由专家组评审确定,不参加决赛现场演示评比。
附件3
“网上课程”的参赛要求及说明
一、网上课程的界定
网上课程是在网络环境中,用某种平台支持的一门完整课程的教学软件,包括课程教学资源、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支持服务。
二、制作要求
1.资料的引用应注明来源,参赛作品应无任何版权异议和纠纷。
2.视像、动画、声音等均应尽量采用通用格式。
3.运行环境不低于Windows98操作系统。
4.“网上课程”的演示内容以CD-ROM光盘形式提交。
三、作品设计要求
“网上课程”要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应具备清晰的教学目标、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的作业与练习和合理的评价方式。要重视学习环境、教学管理系统、支持服务与评价体系的创建。
1.教学对象和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选材适当,逻辑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策略制定恰当,有助于开展研究性教学,包括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媒体选用合理,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优势。设计足够的交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多种形式的练习,具有学习评价与反馈功能。
2.课程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教学体系完整,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资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3.系统具备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环境。连续媒体(视像、声音、动画)的播放可控,提供学习进度跟踪。导航明确。信息检索方法有效,知识点查找快捷、方便。管理功能可靠。系统运行稳定,链接正确。
4.界面构图设计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统一。语言简洁、生动,文字清晰、字体恰当、版式规范。视像、动画形象生动,声 画同步,有感染力。
5.总体设计力求创新,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力求运用新技术并使用得当。
附件4 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参赛报名表
软件名称 |
|
学科 |
|
作品 编号 |
|
|
||||
参赛类别 |
基础教育组 |
多媒体课件:单机版□网络版□ |
整 合 课□ |
|
||||||
职教和高等教育组 |
多媒体课件:单机版□网络版□ |
|
|
|||||||
报送单位 |
|
|
||||||||
制作单位 |
|
|
||||||||
主要作者 |
|
|
||||||||
联 系 人 |
|
电 话 |
|
|
||||||
移动电话 |
|
|
||||||||
通信地址 |
|
邮编 |
|
|
||||||
电子邮箱 |
|
|
||||||||
主要特点 |
|
|
||||||||
作品 安装说明 |
|
|
||||||||
共享说明 |
如果该作品获奖愿意在教育部卫星IP资源广播或相关网站上共享 □是 □否 签字: 年 月 日 |
|
||||||||
推荐意见 |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
注:①参赛作品请在参赛类别栏中相应的□中打勾;
②报名表须加盖单位公章,请务必提交本表的电子文档;
③作者限报3人,按作者排序填写获奖证书。
附件5
省市参赛入选作品明细表(样表)
作品 编号 |
省排名次 |
作品名称 |
学科 |
制作单位 |
作者姓名 |
联系电话 |
通讯地址 |
邮编 |
盘片容量(MB) |
数量(盘) |
是否同意共享 |
附 件 |
|
1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
|
|
|
|
|
|
|
|
|
|
|
联系人姓名: 家庭电话: 移动电话: 传真电话: |
||||||||||||
注:请务必用Microsoft Excel填写报表,并提交电子文档光盘 |
附件6
关于作品编号的说明
一、编号办法:
作品采用14位阿拉伯数字编号,其中:
第1-4位为年份编号,本届为2004;
第5-6位为省份编号,按国家区划排序,01为北京,02为上海,03为天津,04为重庆,05为内蒙古,06为山西,07为河北,08为辽宁,09为吉林,10为黑龙江,11为江苏,12为安徽,13为山东,14为浙江,15为江西,16为福建,17为湖南,18为湖北,19为河南,20为广东,21为广西,22为贵州,23为海南,24为四川,25为云南,26为陕西,27为甘肃,28为宁夏,29为青海,30为新疆,31为西藏,32为台湾,33为港澳;
第7-8位为分组编号,01为基础教育组,02为职业和高等教育组;
第9-10位为参赛类别编号,11为多媒体课件(单机版),12为多媒体课件(网络版),20为整合课,30为网上课程;
第11-14位为作品号,从0001开始,依次编号。
二、编号举例
例1:某作品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单机版),第56号,其编号应为:20041301110056
例2:某作品为北京某高校选送网络课程,第12件作品,其编号应为:20040102300012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