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信息名称: 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做出新贡献——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发展70年座谈会暨2007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上的讲话
信息索引: 360B12-05-2007-0530-1 生成日期: 2007-01-28 发文机构: 中央电化教育馆
发文字号: 教电馆〔2007〕13号 信息类别: 基础教育
内容概述: 会议通知、领导讲话、会议纪要

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发展70年座谈会
暨2007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上的讲话

教电馆〔2007〕13号

各位专家、各位馆长,同志们:

  参加今天的会议,很高兴。在发展我国电化教育、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各位专家、馆长及电化教育战线的全体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和电化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先后启动了一系列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在教育战线,国家确定了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在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几项重大战略举措,使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跨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就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而言: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数量近900万台,是2000年的3.6倍;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每22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是2000年的4倍;中小学校已建成校园网5万多个,是2000年的11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3年多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已投入80亿元,今年还要投入20亿元。截止目前,已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35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9万余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3.5万余套,覆盖了中西部农村9万多个教学点、18万多所小学、3.4万所初中,1亿多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即使是西藏阿里、新疆喀什等边陲地区的农牧民孩子也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

  二是教育资源建设取得突出成效。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加强了资源建设规划、征集评审、组织开发的工作力度。目前,已征集采购了课堂教学资源5300学时,学习辅导、专题教育和教师培训资源1623小时,多媒体教学素材7000多个条目。这些目前国内最好的资源,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免费向农村中小学提供。与此同时,国家还免费向农村中小学发放了2300多万张教学光盘。通过这些措施,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

  三是信息技术课程迅速普及。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比例达到100%,初中达到70%以上,部分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每年有1亿多中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其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

  四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十五”期间,以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为目的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培训人次已超过1000万。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些都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增强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国家级专家巡回培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已培训了2万余名农村一线骨干教师。同时,还通过远程教育手段,举办了教学光盘应用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是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教学应用日益广泛深入。特别是教学光盘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良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教育部在甘肃先后召开了两次“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现场会,在张掖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各地也分别召开了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三种模式”教学应用。湖北恩施电教馆做了很好的工作,他们分赴全市各乡镇听课、座谈,并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欣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讲几点意见,期望能够形成共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迫切要求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最近,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我国教育信息化又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阶段,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成功与否,各类教育信息化工程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应用,在于应用的普及和深化。最终的检验,在于能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学校、电教馆和教研机构等各有关方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加强应用指导,使各级各类学校已有的信息化设备和资源能够充分地用起来。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重点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要着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三种模式”应用培训和指导,深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及时解决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座的许多专家,长期关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常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和指导,促进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在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当前,我们要重点推进教学光盘应用的普及,提高应用能力和水平。要使农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越来越多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要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平台,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服务。

  3.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教育振兴的灵魂。创新是教育技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及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创新精神,有力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当前要着重推动应用创新。创新有不同的层面,对于电化教育事业来说,更多的就是面向一线、面向基层、面向课堂的实践,这一点非常重要。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希望大家在工作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发展,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各类实验。

  4.共同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高等学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在新时期新阶段,要继续在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加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和指导。

  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要在教育信息化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应用上狠下功夫。中小学要按照“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普及与深化;切实组织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及各类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应用效益。

  电教馆系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一支很重要的力量,长期以来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电教馆的同志们很辛苦、很努力,在设备安装和调试、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应用研究和指导,以及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今年,国家要对工程进行验收,各级电教馆要做好今年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全力做好迎接验收的各项准备。在新的形势下,我希望电教馆系统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做好基础教育资源的规划、征集、开发的组织工作,尤其要做好资源的遴选和整合的组织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切实做好电教系统人员和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积极承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工作;尤其要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加强对教学一线的应用指导,做好技术支持服务工作。

  同志们,今年是我国进入“十一五”时期的关键之年,党的十七大将要胜利召开。对教育战线来说,也是关键的一年。业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组织实施。按照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的要求,今年将召开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00年以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研究、部署新时期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从战略的高度,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局,承前启后,与时俱进,以推动教育技术应用为核心,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努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为繁荣我国教育技术事业,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发布日期:2008-04-25  下载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