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信息名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5年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的通报
信息索引: 360A07-06-2006-0245-1 生成日期: 2006-04-26 发文机构: 教育部办公厅
发文字号: 教职成厅〔2006〕5号 信息类别: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内容概述: 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文件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5年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的通报

教职成厅〔2006〕5号

  2005年,全国教育系统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脱贫致富做出了新的贡献。现将2005年年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2005年教育系统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3270万人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完善报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05〕7号)的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均报送了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关材料。据此统计,2005年教育系统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3270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568.30万 人次,占培训总人数的47.96%;职业技能培训1085.72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数的33.2%;转移后(进城农民工)培训483.76万人次,占14.79%(详见附件)。

  与2004年相比,2005年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总数增加72万人次。分省同比,培训量增幅超过80万人次的有江西、吉林、安徽、广西和福建等省份;培训人数增加的省份还有湖北、山西、湖南、浙江、北京、黑龙江、天津、上海、陕西、海南、宁夏、重庆、青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新疆;培训人数减少较多的有河南(-226.73万人次)、山东(-137.91万人次)和河北(-101.94万人次)等省。

  2005年培训总量列前4位的是四川(277.53万人次)、山东(240.34万人次)、浙江(216.74万人次)和陕西(209.8万人次)省。

  (二)56.05%的中职学校和86.54%的农村成人学校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据对北京等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缺辽宁、新疆)报来的数据统计,2005年,共有15.23万所职业、农村成人学校参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其中,中等职业学校8127所,占全国中职学校数约56.05%;农村成人学校14.42万所,占全国农村成人学校总数的86.54%。

  2005年,中职学校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992.55万人,占总培训人数的30.35%,校均培训约1221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2282.68万人,占总培训人数的69.65%,校均培训约158人。数据反映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转移培训中,培训数量大,培训比例高,但校均培训量小。

  (三)职成学校在六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教育部、农业部等六部门继续共同实施“阳光工程”,全年“阳光工程”共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80余万人次,转移就业240万人,其中四分之一以上为职成学校完成。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教育部不断加大推进工作的力度

  2005年,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当作职成教育重点工作来抓,在职成教育会议上多次宣传推动转移培训工作不断发展。2005年8月,教育部在深圳召开了“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现场会”,周济部长到会讲话,会议总结交流了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对进城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经验,动员教育系统高度重视、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2005年,教育部加大了对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检查的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半年报制度,并以教育部办公厅文件公布了各地上半年培训进展情况。同时,印发教育部简报,对上海、广西、甘肃等地的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

  (二)各地认真制订并落实规划      

  2005年,各地教育系统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落实政府培训规划,积极实施《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上海市从2005年起实施“上海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市领导挂帅,市教委牵头,市农委、经委、劳动保障局参与的“行动计划”办公室,各区县政府都制订了实施“行动计划”的具体方案,并把培训任务分解到各镇政府和有关培训机构,提出了每季度的进度和就业率的指标。云南省政府2005年下达全省转移培训任务100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70万人;省委、省政府把此项工作作为2005年的10件实事之一来抓;省政府召开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场会;2005年,全省实际培训160万人次,其中教育系统培训完成130万人次。

  (三)积极建设培训基地 提高培训服务能力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增强服务能力的必要措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从2004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拿出700万元用于建设5个年培训万人规模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已经建成10余个培训基地。湖北省形成了以市、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主阵地,以乡镇成人学校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级网络,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培训104.31万人次。

  (四)摸清需求和市场 提高培训工作针对性

  各地在开展培训工作中,针对农村劳动力年龄跨度大、文化程度低、培训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努力摸清需求和市场。北京市大部分区县都抽调力量,深入乡村,对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状况、收入目标、求职意向等方面进行了统计调查。江西省一方面通过各县、乡镇、村调查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就业意向和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深入本地各企业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了解用工需求、签订用工协议,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

  (五)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转移劳动力培训质量,2005年各地教育系统不断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江苏省以农村新增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多种模式的培训:一是就地转移培训,为当地企业培训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二是联合培训,苏南职业学校主动与苏北职业学校联合开展培训,职业学校主动与企业、中介机构联合开展培训;三是新增劳动力“3+1”培训,利用县职业教育中心和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四是创业培训,把新增劳动力自主创业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民工潮”向“创业潮”转变;五是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及时把信息和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六)突出地方特色 打造劳务品牌

  近年来,各地教育系统在培训工作方面注意了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劳务品牌。陕西省逐渐开发出了“米脂家政”、“蓝田厨师”、“渭北技工”、“杨凌农科”和“秦巴茶艺”等劳务输出品牌,部分品牌已经在全国打响。四川省形成了“川妹子”、“川保安”、“川厨师”、“川建工”等一批有竞争力的劳务品牌。

  (七)政府高度重视   加大培训投入 

  2004年以来,四川省各级财政共投入了3.8亿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陕西省2005年从省财政投入10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市、县的专项基金也基本得到落实;此外,还从省扶贫资金中拿出4000万元,免费培训贫困户子女近20万人。

  (八)建立检查评估体系 完善监督工作机制

  西藏自治区建立了管理、督导、评估、考核和表彰制度,2005年对全区各地市教育系统转移培训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有力促进了培训工作的开展。辽宁省建立了严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考核制度,将该项工作做为教育督导重点内容,也作为评估重点职业学校的指标之一。

     附件:2005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统计   

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发布日期:2008-04-25  下载 收藏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