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
对河南省19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督导检查反馈意见

2016-01-11 来源:教育部收藏

  11月30日至12月5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河南省申报的19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进行了督导检查。本次督导检查是依据《义务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教育部与河南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相关要求,本着“公平公正、严格把关”的原则,在对河南省19个县的申报材料严格审核的基础上进行的。

  督导检查组分5个小组对通过材料审核的19个县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共随机抽查学校189所,其中小学81所,初中63所,一贯制学校8所,完全中学4所,小学教学点33个。检查中,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共76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9372份,回收有效问卷9139份;采取随机访谈等形式,征求了公众意见。

  督导检查组对19个县的督导检查意见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检查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督导检查组对河南省19个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省(区、市)应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制定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与国家标准基本相符的省级标准。河南省结合本省实际,就办学基本标准制定了10项指标。检查组对19个县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是:学校均基本达到了省级评估标准(详见表1)。

  表1 河南省19个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表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办法》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任教师数八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个单项指标均达标)。计算差异系数的八项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核查结果是:19个县的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在0.306至0.639之间;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在0.259至0.540之间。(详见表2)。

  表2 河南省19个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表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进行的,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河南省根据实际,在实施办法中设置了17项指标。核查结果:19个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得分均在85.5至96.5分之间。(详见表3)。

  表3 河南省19个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汇总表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办法》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需要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河南省对19个县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5%以上。我们此次也设计了问卷,结合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对以上几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河南省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督导检查组还对19个县有关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督导检查组认为,河南省19个县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督导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河南省坚持“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继2013-2014年38个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评估认定之后,今年又有19个县接受检查。

  (一)政府主导,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河南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建设、编制等部门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近年来,省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推进会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安排部署此项工作,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稳步前进。新乡市牧野区区委、区政府与各有关部门、乡(镇)办事处层层签订义务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永城市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召开调度会、促进会、现场办公会,统筹协调,合力推进。武陟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坚持专题会议、中小学调研、看望慰问教职工的“三个定期”制度。

  (二)标准引领,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河南省政府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工程,加强学校校舍建设和仪器设备配置,重点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14-2015年河南省在中央财政补助56.1亿元的基础上,省财政投入11亿元,市县财政投入8.2亿元,建设学校3288所、建筑面积262.1万平方米;建设室外运动场面积219.2万平方米;购置生活设施18.3万台件套、图书382.9万册、课桌凳40.2万台套件、计算机教学仪器139.4万台件套,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新乡市红旗区出台了《红旗区义务教育学校设备配置指导意见》,2014年,区政府投入资金1300万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焦作市解放区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加大新校建设力度,全面实施学校厕所改造工程,新建或改扩建厕所18座,使全区学校厕所全部达标。焦作市山阳区近两年来投入1016万元,完成10个校区的塑胶运动场地改造工程;投入1600余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修武县近两年来投资1000余万元,为全县中小学校补配体音美卫器材、图书、教学仪器;投入3122万元,为学校安装“班班通”设备、为教师配备计算机等,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11年以来,永城市在管好用好上级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又投入资金7.8亿元,统一实施了“八大工程”,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郑州市上街区近年来投资4.4亿元,新建4所小学,对3所学校进行扩容,有效缓解了大班额现象。郑州市惠济区2011年以来,共投入资金4.9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5所,新增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2470个。南阳市宛城区三年来投入资金2亿元,改善办学条件;2015年新征地105.6亩,解决了农村27所学校操场用地问题。洛阳市涧西区近三年投入1.3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漯河市源汇区三年投资4.9亿元,新建改扩建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73幢,面积17.3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全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

  (三)政策倾斜,教师队伍优化配置

  河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教师培养、培训、交流等方面出台规定,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结构。河南省政府将招聘“特岗教师”列入“十件实事”民生重点工程,五年来,省财政投入17.8亿元,招聘特岗教师7.6万名,受益范围覆盖全省108个县、7000多所农村学校。郑州市上街区积极推进名师培养工程,搭建教师梯级培养平台,确立不同层级培养目标,有效促进区域内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内黄县重视校长教师培训,三年来共培训校长1333人次,培训教师1.3万人次。新乡市牧野区出台了《牧野区教师流动管理办法》,2010年以来,有392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占到城区学校教师总数的79.5%;有135名校级领导进行了轮岗交流,占全区学校校级领导人数的74%。新乡市卫滨区注重对校长的业务培训,加快校长由“事务型”向“业务型”转变,由“管家型”向“专家型”转变,打造一支懂管理、有追求、善思考、精业务的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校长。洛阳市西工区对农村支教的教师每月给予1000元生活补贴,调动到农村支教教师的积极性。焦作市山阳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表彰和奖励成绩突出的学校、校长、教师以及优秀学生团队。许昌市魏都区设立远郊教师补助100万元的“区长教育质量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四)改革创新,教育资源优质共享

  河南省积极鼓励基层改革实践,通过学区制、联盟校、集团办学等多种举措,带动薄弱学校发展;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共同发展。2014年,在全省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广泛发动全省中小学教师参与网上晒课活动,共有25.57万名教师在网上进行了晒课,完成晒课45.9万节。洛阳市西工区制定了《西工区学区发展战略》、《西工区关于学区制工作指导意见》,形成“优质校为核心—带动一般校—捆绑农村校”覆盖全区所有学校的链条式发展网络,实施全区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提升各学校整体实力。新乡市红旗区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作为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软件提升工程”的主要平台,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在全区形成了“人人上优课、课课有名师”的可喜局面。鹤壁市山城区2013年起开展大学区建设,把全区中小学划分为5个学区,由一所优质学校牵头,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了学区内优质资源共享化。三门峡市湖滨区着力抓教育改革,积极主动破解制约全市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了《大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顶层设计的政策文件,稳步推进“三项改革”、“四项工程”和“十项重点工作”。安阳市北关区通过开展轮流试教、专家课堂教学指导、开放性教学研讨等,强化名校、名师引领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出现了学生回流现象,多数班级学生人数由不到20人增至40人以上。南阳市宛城区组建“一个法人代表、一套校领导班子、两个校址,人、财、物一体化”的“学校联合体”,打破传统的学校界限,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效应。

  (五)关注公平,特殊群体共享均衡

  河南省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的服务大厅(或窗口),简化手续,统筹安排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校学习;各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将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的“四个一”要求;全面落实对农村留守儿童“三优先”原则,努力抓好留守儿童“五个一”工作;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和特殊教育提升工程。许昌市魏都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贫困家庭学生帮扶机制,为303名农村留守儿童开辟了亲情热线,安排爱心家长68人;设立了“情暖魏都爱心救助基金”,三年来为600余名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发放救助资金60余万元。郑州市惠济区2013-2014学年安置务工子女1.2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42.5%。武陟县高标准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入学率达95%。洛阳市涧西区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及监护人培训工作,努力实现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地”的工作目标。内黄县投资60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的县特殊教育学校,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5%以上。

  (六)注重内涵,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河南省注重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延伸,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体系,在教育部召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交流暨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各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广泛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培育学校特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焦作市解放区大力推进学生社团活动,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社团活动领导小组,各校建立“社团指导中心”,全区共成立学生社团670多个,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基本上做到了人人参加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修武县以太极文化做推手,狠抓学校体艺社团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高。漯河市源汇区将国学课纳入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达78%,涌现出一大批“读千古美文,扬中华墨宝,做文明少年”的特色学校。三门峡市湖滨区2014年以来,用教科研引领内涵发展,立项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61个,省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81个,其中139个项目分获省市一、二、三等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区学校班额较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门峡市湖滨区、焦作市山阳区、洛阳市西工区、漯河市源汇区、新乡市卫滨区、洛阳市涧西区、安阳市北关区、新乡市红旗区、焦作市解放区、南阳市宛城区、许昌市魏都区、修武县、新乡市牧野区大班额比例偏高。

  (二)个别学校办学条件仍有薄弱环节

  洛阳市西工区、洛阳市涧西区、焦作市解放区、新乡市卫滨区、安阳市北关区、新乡市牧野区、焦作市山阳区、三门峡市湖滨区、鹤壁市山城区部分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不足。焦作市山阳区、郑州市上街区、许昌市魏都区、南阳市宛城区、郑州市惠济区部分学校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足。鹤壁市山城区、新乡市红旗区、新乡市牧野区、洛阳市西工区、洛阳市涧西区部分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足。新乡市卫滨区、武陟县、永城市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不足。新乡市红旗区、永城市部分学校仍未实现“班班通”。郑州市惠济区、安阳市北关区、武陟县个别学校图书、实验器材、功能室、实验室等设备设施的配备标准低,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洛阳市涧西区个别学校安保器材短缺。安阳市北关区部分学校的布局与规划管理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学校改扩建相对滞后。许昌市魏都区个别学校周边存在小贩乱摆摊点,或机动车辆随意停放等现象。

  (三)义务教育教师配置不合理情况依然存在

  新乡市红旗区、漯河市源汇区、洛阳市西工区、南阳市宛城区部分学校教师数量不足。鹤壁市山城区、郑州市上街区、三门峡市湖滨区、漯河市源汇区部分学校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新乡市牧野区、三门峡市湖滨区、漯河市源汇区部分学校存在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等教师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对应的情况。焦作市山阳区部分学校近三年教师交流比例低于10%,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城乡差异偏大。修武县部分偏远农村、山区学校优秀教师流失率偏高。

  四、督导意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河南省各级政府要以本次督导为契机,针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对照国家和省定标准,认真研究对策,切实加以整改。同时要举一反三,对其他尚未达标县加强过程指导。

  1. 继续加大推进力度,推动均衡目标按时完成

  一是要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和河南省政府规划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管理,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责任机制,为如期实现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对照国家和河南省各项标准要求,找准、研究和分析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加强分类指导,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加快工作进度。

  三是要强化督导力度,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引导省、市、县义务教育均衡整体推进;要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实行动态管理,长期推进,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保质保量如期实现。

  2.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义务教育经费需求

  一是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充分考虑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强化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依法依规持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构建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

  二是要加强对经费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相关区要尽快追补欠拨资金,确保落实到位;对于追补的“三个增长”欠拨资金,要明确使用方向,确保足额用于义务教育。

  三是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要坚持“雪中送炭”的原则,重点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为整体提升资源配置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3. 继续加大改薄力度,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

  一是要根据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切实加强标准引领和规划指导,继续强化“抬底部、补短板”的原则,采取一校一策的办法,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是要扎实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等工程,认真落实项目资金,严把项目工程质量,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全面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实现区域内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要做好人口变动预测,结合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学校扩容步伐,同时通过联盟办学等方式,促进周边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入学压力。

  四是要在做好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城区学校大校额、大班额、面积不足、学位不足的问题,以及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缺口。

  4. 继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

  一是要通过完善定期交流制度,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要统筹城乡教师配置,建立健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完善激励政策、机制,吸引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学校管理人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有效解决中小学教师局部数量不足、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

  二是要通过“精准补充”重点配齐配足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要重视研究并切实解决少数地方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加大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的招聘、补充力度,同时注重名优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形成合理教师梯队。

  三是要通过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尤其是要提升校长的专业水平。要结合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督导检查结束后,请河南省进一步研究,及时布置整改工作,在三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李春伟(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